
- 書名:說一個繪本故事開始,掌握0-9歲開發期,36個繪本遊戲。全面開發孩子的語言、認知、人際與情緒的優秀關鍵力
- 作者:柯佩岑、林婉婷、廖珮岐ㄑㄧˊ
- 出版社:木馬文化
- 書籍介紹:博客來
現代家庭都非常忙碌,我們都希望能夠在最短時間內達到最佳品質。不是我們不像以前的爸媽那麼愛孩子,而是現在要關注的事實在太多太雜。尤其雙薪家庭,時間總是用擠的,光是把家事處理完就讓爸媽精疲力盡。因此在有限的時間內如何更有效率的陪伴孩子,也就是高品質的親子互動,一直都是我們努力的目標(努力中、努力中)。

其中,「親子共讀」是我們持續在進行的事。
親子共讀的好處真的太多。用20分鐘抱著/陪著孩子共同讀一本書,除了能夠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與習慣、享受親子互動的美好時光外,更能培養孩子的萌發期讀寫力(emergent literacy)。
萌發期讀寫力(Emergent Reading)

什麼是萌發期讀寫力呢?孩子在有明確的讀寫能力之前,其實都有一段「準備期」。在這段期間,他們會慢慢從閱讀的過程中獲得字形、字音、字義、句型、書本形式等。你會慢慢發現他看書不會拿反、會從封面開始閱讀、會開始寫天書(?)。然後有一天,他會指著字甚至拿筆寫了字,告訴你:「媽媽,這是『大』。大象的大。」
對話式共讀(Dialogic Reading)
親子共讀的相關理論有很多,在這裡簡略的介紹我常用的「對話式共讀」。
「對話式共讀」(dialogic reading)是美國懷赫斯特(Grover J.Whitehurst) 1988年開始推廣,並已廣泛運用於美國三歲以上幼兒園孩童。在互動過程中,孩子是「聽者」也是「講者」,與家長一起達到更高品質的共讀成果。實施起來不難,只需要一點點練習,就能夠開啟更多親子間的對話。
對話式共讀的4大步驟(鼓應擴複PEER)如下:
(1) 鼓 Prompt:鼓勵孩子說出書中看到的。
例:你在這頁看到什麼?
(2) 應Evaluate:回應孩子的回答。
例:嗯,牠看起來很像老鼠,牠是松鼠。
(3) 擴Expand:擴充孩子的回應。
例:牠是松鼠,住在樹上、喜歡吃堅果的松鼠。
(4) 複Repeat:複習、重複練習。
例:你也說說看。牠是松鼠,住在……
當我們把鼓應擴複練習更熟練後,也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衝:你今天去園外教學有做什麼特別的事嗎?(鼓Prompt)
妞:我們有做拓印。
衝:恩恩,你們有做拓印啊。真棒。(應Evaluate)
你們把樹葉拓印在袋子上,做成獨一無二的袋子對嗎?(擴Expand)
妞:對呀!
衝:原來如此。你也說說看啊。我們把樹葉怎麼樣?拓印在….袋子上,做成獨一無二的….袋子。恩恩,沒錯。(複Repeat)
但是請不要太刻意或重複很多很多次,因為這樣會變「國語課」。
跳回來這本書(跳一下)。
「從說一個繪本故事開始,掌握0-9歲開發期,36個繪本遊戲」
「從說一個繪本故事開始,掌握0-9歲開發期,36個繪本遊戲」的作者分別是語言開發專家、藝術治療師以及音樂治療師,因此啟發活動也更加多元,充滿音樂與藝術的人文色彩。
第1單元「寫在故事開始之前」提到,繪本故事可以分類為「生活自理」、「人際互動」、「情緒管理」、「認知學習」四類。
以年齡來分的話,1歲之後的孩子建議可先閱讀生活自理、認知學習類,了解食衣住行、如廁、顏色、數量、邏輯、動植物概念等。2歲之後可以漸漸帶入情緒管理類,包含喜怒哀樂等具體情緒,以及想念、勇敢、懦弱等抽象情緒。3歲以上可以加入人際互動類,包含分享、輪流、等待、交友等主題。

而書中的第2~4單元編排便是依據年齡分成「0~3歲」、「4~6歲」、「7~9歲」3個階段,總共有18本繪本、36個遊戲分享,符合不同年齡層生父生母的需要。
以0~3歲適讀的「彩色溫泉」一書為例,書中的動物們開心跳進不同顏色的溫泉中,黑猩猩跳進藍溫泉變成藍猩猩;斑馬跳進綠溫泉變成綠色斑馬。大概一歲多的孩子就能夠一起共讀這本跟顏色有關的書囉。
書中針對彩色溫泉一書設計了「一起洗,彩色溫泉」遊戲。使用了食用色素或無毒水洗顏料、布丁杯、咖啡濾紙,就可以開始玩遊戲。而以上這些材料其實都是可以被替換的,例如顏料如果真的沒有,水彩也行;布丁杯可以用家裡的杯子代替;咖啡濾紙可以用廚房紙巾,我想也都會有同樣的效果。
我自己想到的是,可以把咖啡濾紙或廚房紙巾剪成簡單的動物形狀(逼死生母),讓孩子把這些小動物浸到彩色水杯中,看看毛細現象的發展以及顏色的變化。一定很好玩。
另外一本0~3歲適讀的繪本「小青和小蛙好熱、好熱啊」,說到兩隻小青蛙到番茄田裡乘涼,他們來到不同作物的田裡乘涼,最後下了一場大雨,他們在大大的芋頭葉下躲雨,等到雨停一定會涼爽許多。
其配合的遊戲是「hop hop小青蛙」,使用全開壁報紙、手指膏或無毒水系顏料、大調色盤或大盤子、彩色筆,將孩子的手上沾滿顏料,然後….蓋章!!!等顏料乾了之後,可以畫上五官,變成小青蛙。
我想到的是,也可以搭配故事中有出現的不同作物,像南瓜、小黃瓜、玉米、芋頭等,讓孩子用手掌、手指、手腕想辦法印出類似的樣子,再幫它畫上莖、葉、藤蔓等。一定也相當好玩,而且很繽紛!
這幾天衝吧才跟作者之一的林婉婷藝術治療師聊到,其實衝吧自己對於這些會弄髒牆壁/地板/衣服的遊戲是最最放不開的。
近來才終於讓一歲多的小寶玩彩色筆,因為他總是會把整隻手畫成彩色,還會一不小心畫到地板桌子牆壁地墊衣服褲子(怨念深)。而五歲的妞兒玩培樂多黏土總是玩到媽媽三百個崩潰,因為它會掉一大堆屑屑。最近換成矽膠黏土有好一點可是比較硬。
我想,我缺少的是一件美勞用的長袖圍兜兜、一張大墊子。
喔,還有一個勤快的心吧。(滅火器先省猛點頭)
書中也建議我們一些活動可以在浴室玩!這真是一個好主意。大家都光溜溜就不會弄髒了(欸誰叫你脫光啦)。
林婉婷藝術治療師也提到,坊間也有許多針對幼兒開設藝術課程,有團體課也有個人課。我們可以帶孩子去參加,爸媽不用辛苦準備一堆材料,也不用自己清理囉。等武漢肺炎疫情稍緩,我也要帶阿寶去參加!(可查詢Art Talks 藝術的力量了解相關課程資訊)

而音樂類的繪本遊戲就稍微需要一些道具了。我看了看,有些遊戲會需要彩色律音鐘、雨聲棒、鼓之類的。彩色律音鐘可以用彩色塑膠杯代替但會沒有音階;雨聲棒倒是可以自己做(廚房紙巾管子接在一起然後裡面放綠豆);至於鼓就更簡單啦,能敲出聲音的都可以當鼓。
0~3歲適讀的繪本「小白貓的一天」,也是一個與顏色相關的可愛故事,而每個孩子就像小白貓一樣都是獨特的個體,了解自己的優點,並建立自信。
作者針對小白貓的一天設計了「鈴鐺搖一搖,真好聽」遊戲。利用色紙、彩色律音鐘、動物形狀圖卡,就可以開始這個簡單的小遊戲來加強認知能力與觀察力!首先可以利用色紙找到相同顏色的律音鐘並按下律音鐘。拿起律音鐘搖鈴時,可以搭配不同動物的歌曲。而音樂唱完後,搖鈴也要停止喔。
此外,還有部分遊戲是配合坊間的桌遊。像是4~6歲適讀的繪本「南瓜湯」使用上誼的「歡樂種菜趣」桌遊;7~9歲適讀的繪本「草帽飛起來了」使用新天鵝堡的Wolkenbilder等。當然這些桌遊平常也可以玩,但我的做法是……先略過(太直白!)。
矮油,除非這個桌遊非常吸引我或未來使用率會很高,不然我不會為了做一個活動而買一樣東喜。其他的親子創作、五感遊戲、音樂互動也都很好玩呀,先從手邊有的材料開始吧。
那我們到底需不需要買書中使用的書才能做遊戲呢?

其實我看完這本書後覺得不用耶。因為作者給予我們的是一個啟發、一個靈感、一個方向。例如,與色彩有關的繪本很多,想必家裡一定有個一兩本,像是非常暢銷的「彩色怪獸」或是「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或是「Go Away, Big Green Monster!」。這時就可以參考書裡的遊戲,因地制宜,搭配生母的專長及小孩的興趣,做一些調整,創造出更符合家庭色彩的遊戲。
我心中有好多idea好想實現啊!(但還是hen不愛清理打掃)
而書中還有很多貼心的小細節,協助家長更了解親子遊戲的活動目標、繪本活動延伸方向。
像是在每個遊戲的右上角都會標註「親子創作」活動所能提升孩子的哪些能力。以「一起洗,彩色溫泉」遊戲為例,這個活動就能夠提供孩子視覺刺激,加強認知能力、觀察力與反應力。
而每一本繪本的最後都有「繪本故事加油站」,作者用心撰寫如何透過繪本提升孩子的其他能力並享受溫暖的共讀時光。像是繪本「彩色溫泉」的繪本故事加油站中,就提到家長在引導共讀時,可以利用類似句型來延伸孩子的想像力與表達力。
ㄟ ,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
我們知道許多繪本都有「重複性」(repetition)的特質,這樣的語句比較簡單易懂,孩子也能夠從「預測故事情節」中獲得樂趣。我之前都停留在帶著孩子預測故事發展,還真沒有想過要用造樣造句來提升孩子的口語表達力。
在7~9歲適讀的繪本活動中還穿插有「親子互動小技巧」,讓我們在與孩子互動時能夠隨時提醒自己:多給予孩子一些空間與時間,避免給孩子過多壓力。透過引導,讓孩子能夠完整表達意見或是延伸出更豐富的故事,才是最重要的事。
第5單元(PART 5)是「親子繪本互動案例分享」。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氣質與特質,作者透過三個不同年齡層的案例分享,讓家長一起學習如何從頭使用繪本來與孩子互動。像是0~3歲的案例喜歡玩車車,靜不下心來跟爸媽一起看書。該怎麼辦?!作者的作法就是將玩具車車融入共讀活動中。
想一想,其實爸媽也都在學習當爸媽,沒有人第一次共讀就上手的。

至於講故事,嗯….簡而言之就是把繪本當作讀者劇場(或是廣播劇)念,然後你一個人身兼多角。大概就是這樣吧。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啊。而我們家的阿姐本來就是一個非常需要舞台的女孩兒,講故事給弟弟聽非常有乃母之風!
第6單元「繪本遊戲Q&A大集合」則是收集了6個家長最常問到的問題!讓我們從work hard變成work smart!舉凡「我不會説故事,說故事不有趣怎麼辦?」、「要選擇孩子喜歡的主題還是爸媽喜歡的主題?不知道如何挑故事書怎麼辦?」、「我沒有音樂基礎,唱歌五音不全,怎麼用音樂遊戲與孩子互動?」等。作者都有提供很正向的回答喔,才不像衝吧女孩每次都太直白!
從共讀到自己閱讀/聽讀
衝吧女孩偶爾會被問到為什麼妞兒可以拿著點讀筆自己聽那麼久的書?

那這真的要歸功於她的外公外婆,在她很小的時候就每天花很多時間共讀,養成閱讀興趣與習慣。那種耐性與愛,連生母自己都自嘆弗如。大人是真心在讀故事?還是在虛應故事?他們都能敏感察覺的。所以妞兒當然很愛玩平板、看電視、玩手機,但也很喜歡從書中獲得知識或找尋樂趣。愛看的書可以一看再看,也不排斥新書。
訂了康軒學習雜誌之後,一開始爸媽也花許多時間共讀,至少是睡前一本。康軒有科普知識、寓言故事等,共讀起來倒也不枯燥無味,還可以一起長知識喔~(誰知道侏儒河馬跟河馬的差別啦!)
直到小寶出生後,我們會一本康軒選三個故事共讀,因為讀一整本花太多時間。

用點讀筆把康軒做成點讀書後,妞兒一開始也不是很適應,畢竟「人肉點讀筆」比較有溫度。但她發現自己不用再「等待」,等爸爸工作完、等媽媽洗好碗、等阿寶洗好澡、等阿寶睡午覺(講一講還真心酸啊)。妞兒與點讀筆便好似天雷勾動地火般,愛戀難捨,連去南部的阿公阿罵家都要帶著它。
在這裡當然不是告訴大家廣用點讀筆,不要共讀(大錯特錯!)。許多研究都指出,親子共讀所達到的互動與學習效果是高於孩子自己閱讀的。
應該是說,要培養孩子的自我閱讀習慣,我們可以試著從「共讀」開始。孩子從過程中享受與家人相聚的美好時光並獲得閱讀的樂趣與習慣,他們才能夠喜歡閱讀,進而試著獨立閱讀。光買書,就希望小孩自己去讀,實在有點難度。

另外,我知道有些爸媽非常享受與孩子共處的時光,但我自己是很需要me time啦。共讀很溫馨愉快,但妞/寶聽點讀筆的時光則是很悠閒療癒的呀(生母頭上長出一朵花)。
不過度綑綁彼此,才會雙方都輕鬆愉快,才能夠長久。真的。(好像在講婚姻喔)
也因為如此,這些能夠協助我們更加強親子共讀、親子互動深度及廣度的書籍,才會令我如此喜愛呀!AMAZ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