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是我相當喜歡的一本書,因為書中所提供的不只是書單,也傳遞著母親滿溢的愛。博客來上的此書居然已第六十五刷!趕緊把手邊的書拿出來看看,發現是首刷(2014年10月),突然覺得無比珍貴。
理論基礎
汪培珽女士在《培養孩子的英語耳朵》中開宗明義就寫道:這本書沒有任何理論基礎,真是可愛又率直,也可能會讓讀過較有理論基礎的廖彩杏一書的讀者有點傻眼吧。
每一個家庭培養孩子英文耳朵的方法不一定相同;而每一位「大師」提供的方法也不一定適用於每一個家庭。汪培珽的書就是經驗分享,沒有艱澀的理論,只有理念和熱情。相對來說,她的方法較平易近人,不那麼遙不可及,衝吧女孩把它濃縮成一個標語:Just Do It! (做就對了!)
「唸故事書給孩子聽,表面上是一件小事,事實上它要說的是:父母的愛要怎麼給的藝術。」
在第一章節「餵英文故事書長大的孩子」,汪培珽女士闡述其一路走來的經驗。汪女士對於學習語言的理念是:
- 如果想讓孩子接觸一種語言,那是越早越好。
- 無論是什麼人種,只要置身於某種語言的情境中,便會自然習得那個環境的語言。
而汪女士所做的,便是用「英文故事書」來打造英文環境。從嬰兒時期,他們便開始共讀英文故事書,書的內容隨著孩子的發展而慢慢變難,大約在學齡前階段,除了家長唸之外,還加入了有聲書。孩子到全美幼兒園時,聽英文已與聽中文一樣輕鬆。低年級時,孩子除了「聽」,還慢慢開始閱讀文字。
汪培珽女士就是這樣持之以恆的,不斷唸英文故事給孩子而已,沒有做太多其他的事。
培養孩子英文耳朵的作法
而她是如何做的呢?(雖然汪培珽女士提供了方法,卻不斷提醒讀者要「順其自然」,一切都要依據孩子的反應與發展來修正。別忘了,家長讀的除了故事,還有愛。)
- 一句英文,一句中文。大概念個三輪之後,可以默默的把中文拿掉。(三次只是一個大概,有些孩子一開始就連一句中文都不需要,有些孩子則是需要念更多輪。)
- 進階故事書,翻譯力求清楚有趣。中文翻譯不要過度,清楚表達英文原意即可,而有趣的口氣則是能夠提高孩子的興趣與專注。
- 念熟了再加入下一本。汪女士最剛開始一年大概念30本而已,不過每本都念讀滾瓜爛熟,也打下了深厚的基礎。(不過這種緩慢的速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接受,有些孩子喜歡新的刺激~)
- 唸書的頻率和時間,是有時間就念,想到就念,有機會就念。不過,每個家庭狀況不同,訂定「對的方向」比什麼都重要,達到目標只是早晚的問題。
- 唸書給孩子聽之前的準備:
1. 先確認發音。
2. 自己大聲唸看看。
3. 不要忽略尾音和氣音(我覺得這點超重要!) - 別想太多,念就對了!(這點也好重要!)
- 任何學習都是先上手為先。雖然第一階段適讀年齡為0-2歲,但學齡前孩子都建議從第一階段開始讀起。
- 即便是有聲書,都建議先與父母共讀後,再給讓孩子聽音檔。
- 不考試、不懷疑、不問聽懂了沒。
只要孩子願意在爸媽身邊從頭聽到尾,就算是大功告成。「讓孩子自己提出問題」才是教育最大的目的。 - 先聽說再讀寫。
汪培珽女士覺得應該依照順序來學習,以聽說為重,之後再加入讀寫,也對台灣現今失衡的英語學習風氣感到唏噓。她認為與其花時間補習,不如多花時間閱讀。不過她之後有請英文家教來加強口說能力。 - 持之以恆,不要操之過急。
對照汪培珽女士的方法,我在共讀英文故事書時,並沒有一定要一句中文一句英文,而是以故事的難易度與孩子的接受度來評斷是否加入中文輔助,大部分時間是用動作、手指圖片來幫助理解。
說故事時,我會把自己當作去參加朗讀比賽的選手,全心全意拼了,用抑揚頓挫、表情、口氣去闡述文意,反正在家裡念也沒有偶包。而且我真的會超級注意尾音跟氣音,甚至會加強尾音跟氣音,因為孩子學到的就是他們聽到的。我是覺得不需要求自己念得像外國人,但「正確」(accuracy)是很重要的。像是bad Peter Rabbit和bed Peter Rabbit,這意思就不同啦。
而妞姐同一本書唸個幾次就會想換新的;寶弟則是超念舊喜歡一本書念三百五十回。不過一年365天重複念三十本我自己應該會瘋,大概也會想盡辦法加新的書進來。
至於唸書的頻率,真的就是儘量念,拼命念,他們想聽我就儘量念。(不過妞姐長大後會自己讀書後,我就比較懶了是真的)
汪培珽女士也超前部署地把孩子送進「全美幼兒園」,不過她對於全美幼兒園有與我相當契合的見解。她在書中善意的提醒讀者:
- 在學齡前階段,「學前教育」比學英文重要;
- 英文應該是溝通的工具;
- 若家長急於看到成果會讓學校變成急於功利(例如每天花很多時間訓練跳舞或話劇);
- 老師會唸故事書給孩子聽嗎?;
- 美式教育理念應該是全美幼兒園最大優勢之一(但很多全美幼兒園其實除了用的語言之外其他一切都很台)。
選書考量
- 前幾個階段以「分級讀本」為主,繪本為輔。
使用分級讀本讓家長唸起來更有「安全感」,才有力量繼續讀下去。而繪本有些雖然看起來簡單,寓意卻深遠,年幼孩子不一定能夠理解。除了字數外,更要花時間去確認繪本內容。
而對有點排斥英文故事書的孩子來說,分級讀本常常是一套一套的故事,一本一本慢慢念下去,孩子認識了故事中的主人翁,就像交了新朋友一樣,也會因此慢慢愛上故事的。 - 為什麼有些名書不在書單中,因為本人不愛。
嗯對,培珽姐就是這樣颯爽。她不愛Dr. Seuss,所以就不列在書單中。因此,她也提醒讀者,並不是不在書單中的就不值得購買。「寧願錯買一百,也不能放過一本。」教育是最值得的投資。 - 不建議只買有聲書。
書最重要的價值是「內容」,若只買有聲書而忽略其他好書就太可惜了。 - 有聲書的選購原則:故事內容最重要、要挑選原版/原汁/原味的有聲書、音檔內容單純只有故事(沒有解說、沒有中文翻譯、沒有唱歌跳舞)
- 中英文故事書雙向並行,且不重複
汪培珽書單
汪培珽女士列的書單並非像廖媽那樣大多以經典的有聲書為主,而是充滿童趣或是令人深省的小品或分級套書,完全是另外一種風格。不過汪女士又提醒大家別忘了順其自然的真諦,JUST DO IT!,即便不是書單中的書也沒關係,念就對了!我在這裡就先暫時不列出所有的書單細節了。

書單中除了詳細書名外,還有列出各書主題,方便家長大致了解書中內容。對於有需要機會教育或是主題學習的家長或老師來說,相當有助益。
階段 | 適讀年齡 | 書單 |
第一階段 | 0-2歲 | 《An I Can Read Book》Level 1 Penguin Group 系列讀本 其他名家繪本。如:Do You See a Mouse?、Little Gorilla、My Mother is Mime等。 |
第二階段 | 2歲 | 《An I Can Read Book》Level 1, 2 其他名家繪本。如:Fireman Small、Heaven、Now One Foot, Now the Other、Five Minutes’ Peace等。 |
第三階段 | 3歲 | 《An I Can Read Book》Level 2 Arnold Lobel 作品 《An I Can Read Book》Level 2, 3 James Marshall作品、《Oliver and Amanda》系列故事、《小烏龜Franklin》系列作品、《小猴子George》系列故事 其他名家繪本。如:The Biggeset Bear、Nana Upstairs & Nana Downstairs、One Hundred Hungry Ants等。 |
第四階段 | 4歲 | 《An I Can Read Book》Level 2, 3 《An I Can Read Book》Level 2, 3 Lillian Hoban作品 其他名家繪本。如:A Day’s Work、Our Teacher’s Having a Baby、The Giant Jam Sandwich等。 |
第五階段 | 5歲以上 | Judith Viorst作品、Virginia Lee Burton作品、Jan Brett作品、Bernard Waber作品、James Marshall作品、Tomie DePaola作品、Bill Peet作品、William Steig作品 其他名家繪本,如:Fun with the Molesons、Piggie Pie、I’ll Fix Anthony、Sophie Skates、A Kissing Hand等。 |
看完書單後,果然每一位大師的嚴選書單都別具特色,想要兼顧實在心有餘而力不足。我喜歡廖彩杏書單的不挑食,各種主題都有;也喜歡汪培珽書單的文學性及書所傳達的寓意。
對於「洗耳朵」這件事,有些家長認為把英文有聲書當作背景音一直放一直放(像超度一樣),孩子其實都會聽進去。我對於這個說法一直相當存疑(在大師書單第一集中也有提過)。汪培珽女士則是認為,如果孩子喜歡這個故事,就會拋下手邊的事專心聆聽,若孩子自己玩自己的,恐怕這潛移默化的說法是安慰父母成份為多。
我也是較偏向這個說法的,但卻也放不下超度式洗耳朵所可能帶來的效益。我還是喜歡自己唸給孩子聽,或是讓孩子看書點讀,至少在當下他們是全心全意聽著讀(?)著的。
雖然不能完全認同/喜歡汪培珽女士培養孩子英文耳朵的方法(我個人毛很多),但我相當認同她的理念。有些教養書讀完後覺得壓力山大,覺得自己不做會對不起國家社稷,對不起列祖列宗。但讀完汪培珽的書,可以讓猶豫遲疑的家長堅定己心,並更有信心的跨出第一步,也讓我覺得自己一路走來都有了心理支持。多年後再拜讀一次,仍有這樣溫暖的感受。
書籍資訊
- 書名: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
- 出版社:愛孩子愛自己
- 出版日期:2014/10/05
- 書籍介紹:Readmoo電子書、博客來實體書